今年以来,全区人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担当作为,实施“1586”工作计划,上半年各项工作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 稳就业,架起增收致富“连心桥”。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活动,深入企业、市场、村社开展劳务用工、就业供需对接10次,走访企业100余户,实现城镇就业5623人,劳务输转8.06万人,创劳务收入13.55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87万元。成立区家庭服务业协会,强化家政服务队伍建设。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1312人次,新认定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各1家,“崆峒月嫂”获省级优秀劳务品牌。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转接毕业生档案500余份,吸纳就业见习19名,举办直播带岗25期,服务用人单位519家。成功举办就业招聘会、就业创业训练营和政校企人才供需对接活动,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全方位稳定扩大就业。 优机制,擘画收入分配“新图景”。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调度与会商,力促上半年劳动工资总额稳定增长。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项津补贴发放,做到应发预发、能发尽发,为全区经济指标测算提供数据支撑。强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指导,健全最低工资调整机制,执行二类地区月最低工资1960元,小时最低工资20.5元。开展企业薪酬调查,高质量完成138户样本企业数据填报和上传工作,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信息引导。 强保障,绘就幸福民生“工笔画”。全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各类参保对象35.82万人,发放待遇5亿元。落实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办理职工退休274人。推行“社保卡一件事”“退休一件事”新服务模式,办理业务107人。推动各项社保惠民政策落实,城乡居民区级基础养老金再提高4元,为“五类”人群代缴养老保险费94.27万元,为1824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77.78万元,开展工伤认定40件。持续强化社保基金监管,严格执行待遇发放“553”制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深化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开通崆峒山年卡线上办理、市区博物馆入馆及图书馆借阅图书凭证等功能,服务用卡群体超40万人。 搭平台,深耕人才发展“活力源” 。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紧盯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赴省内外高校精准引才,经组织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程序,拟签约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0人,摸底上报2025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需求计划75个。区直部门及卫健系统公开选调工作人员50名,有效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年度考核激励作用,完成2024年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9176人。落实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执行职称申报工作责任制,考核认定初级职称13人,推荐选拔领军人才4人,有效激励各类人才贡献发展。 促和谐,织密劳动关系“安全网”。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开展2025年农民工法治宣传教育日宣传活动,指导企业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和解除等行为,加强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建立群众诉求全流程闭环制度,办理留言733件,按期办结率100%。扎实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和政府、国企项目欠薪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时监管52家在建项目“五项制度”落实情况,抽查项目38个,约谈责任单位12家,下发整改指令书52份,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1起。通过劳动监察仲裁双联动机制办理案件15件,协调处理欠薪案件77件,为310名劳动者追讨工资187.97万元。高效调解劳动人事争议269件,有力维护劳企双方合法权益。 提质效,跑出温暖人社“加速度”。践行“人人都是窗口”理念,提供贴心安心暖心舒心“四心”服务。深入推进“数字人社”建设,全面落实“跨省通办”和“一网通办”,梳理政务服务事项157项,依托大数据平台推行一次告知制、首问首办负责制,实现“一窗专办”向“一窗多能”转变。持续开展“政策讲堂”“练兵比武”等活动,积极培育一批“业务一口清、人社知识通”。优化运行“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创新“直通车+事要解决、能力提升、破难创新”“3+”模式,全面掌握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问题,受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件。排查人社领域风险隐患51项,梳理人社突破性工作8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