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市人社局:砥砺奋进新时代 情系民生绘新篇
民生是永无止境的大文章。如何“答好民生卷”?人社担当,全力应对。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亭市人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着力稳就业、重保障、强人才、惠民生、提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前行,华亭人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就业优先 筑牢民生之本
就业关乎千家万户福祉,关乎社会大局稳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亭市人社局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优化创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网络,畅通就业渠道;广泛开展就业活动,促进群众就业,推动形成政府激励、社会支持、劳动者勇于就业创业的新机制。十年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3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十年控制在4% 以内;2021年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是2012年末的1.2倍。
重点群体就业成效突出。拓渠道、挖潜力,多维扩岗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稳住就业“基本盘”。十年来,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7677个;招考安置(选派)高校毕业生1996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7 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个,市级充分就业社区7个,创业培训 4075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一次性创业补贴79万元。
强技输转保障就业增收。坚持把提升就业技能、稳定务工规模作为稳就业增收入的重要抓手,按照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务工状况,对全市产业链链主企业岗位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分类建立“岗位供给”“就业需求”两个清单,大力推广运用“电子培训券”。开展养老护理、中式烹调、电焊、种养技术等15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4万余人次;组织输出劳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0万余人次、创劳务收入80亿余元。共建成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18 家;累计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5568个。
公共就业服务效能提升。十年间,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各类求职人员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共开展职业指导6000余人次,举办招聘会近百场,5000多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8000多个,帮助近万人实现了就业。
助企纾困出实招促发展。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为保证国家、省、市各项稳经济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华亭市人社局积极开展“援企稳岗 服务千企 ”、“直播带岗”等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的集中帮扶活动,推动华亭市域的中小微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两年来,深入企业、深入一线,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政策宣传解读40多场次 ;为117户企业减免、缓交社会保险费60.8万元;发放稳岗补贴160.59万元,落实社保补贴300.27万元,惠及企业职工5000多人次;开展“直播带岗” 14 次,推送就业岗位 576 个。
——社保托底 绘好幸福底色
社会保险是民生所依。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亭市人社局以建设“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服务管理更加高效、人民群众更加实惠”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各类社会保险工作,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人社组织、乡镇实施”的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推进扩面征缴攻坚行动,全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至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764人、11351人、13025人,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广泛惠及煤城父老。
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截至2021年底,企业离退休人员实现养老金“ 17 连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从2006年的731.05元增加到2022年的2822.34元,增长3.86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从2009年月人均70元增加到2022年月人均133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实现同步调整,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5318.25元。全面落实社会保险费率阶段性下调、失业保险援企稳岗补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养老保险费等政策,社保基金实力持续增强。
经办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建立了覆盖市、乡(镇)、社区三级的业务系统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和业务经办全程信息化。全市18.4万名城乡居民持有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户籍人口全员覆盖。秉持“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工作理念,梳理再造业务流程,全面推行电子社保应用平台,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生物人脸识别认证系统正式启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广大参保群众在充分享有社会保障权益的同时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社保扶贫成效显著。社保扶贫主要是起兜底作用,是必须守好的底线。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参保对象8.89万人,扶贫覆盖范围最大、受益群众最广,在社保扶贫工作中的任务也最重。创新实施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100%登记参保、100%代缴保费、100%享受待遇”政策举措。2018年以来,累计为10.28万名困难群众代缴居民养老保险费1012.74万元。
——引人育才 助力经济发展
“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是人社工作的两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亭市人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找准职能定位,创新政策措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建设“五个华亭”提供源头活水。
优化人事人才政策供给。持续探索建立灵活多元、开放包容的引才聚才机制,积极参与制定了涵盖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行业的“1+3”人才政策矩阵,“1”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3”即《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华亭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管理办法》等3个人才扶持政策,并根据乡村振兴、教育卫生等专业人才特点,制定印发了《华亭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考核推荐办法》等6项管理评价办法,形成覆盖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激励保障、流动配置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有效破解了企事业单位引才难、留才难问题。
盘活人才资源精准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亭市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新型城镇化需要,围绕吸引人、留住人,以“抓产业、促就业、聚人气”为抓手,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10年间,联合各用人单位签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27名,招聘研究生39 名;下派1107名科技特派员进企业、进乡镇开展技术服务;选拔953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域内176户企业开展支企服务,切实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才能、增长才干。
主动服务用好留住人才。全力落实职称制度改革任务,聚焦人才评价机制变革,持续开展破“四唯”行动,大力推行“双定向”评价,突出人才品德、能力和业绩贡献导向。十年来,支持32名专技人员评定正高级职称,821名专技人员评定副高级职称,1908名专技人员评定中级职称。围绕提升农民技能素质,积极鼓励乡村医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评定农民技术职称 97 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活力进一步激发。
——劳动维权 促进和谐稳定
保障劳动者权益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亭市人社局以维护法律尊严、依法规范用工、保障职工权益为己任,紧紧围绕全市劳动监察工作,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监察体制、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维护广大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劳动保障监察不断强化。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动作用,经常性联合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非法用工检查”“用工单位遵守劳动合法情况专项检查”等专项检查活动。制定出台了《华亭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华亭市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全面推行“陇明公”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平台,督促工程项目领域用人单位认真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五项制度”,建设“标准化工地”,不断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肃认真查处劳动者投诉上访案件,做到接案一起,受理一起,结案一起。十年来,共受理劳资纠纷案件1102余起,结案率达到98.5 %,涉及农民工 7550余人,帮助追回农民工资6029.84余万元。
调解仲裁机制不断完善。坚持“以调为主、调解优先、调处结合、维护和谐”的原则,积极落实开庭前调解、开庭中调解、开庭后调解、结案前再调解“一案四调”机制。积极运用“互联网+云端”技术,扎实推进“互联网+调解”平台建设,按照“专人管理、及时受理、妥善处理”的原则,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劳动争议案件终端申请、线上受理等功能。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机制,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实行“快立、快调、快审、快结”,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与各乡镇调解组织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主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下沉式”服务,促进了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十年间,处理仲裁案件133起,结案率达到100 %。
倾心服务民生事,无悔挥洒人社情。面对新起点、新征程、新任务,华亭人社必将继续冲锋在前,扛责在肩,继续在服务民生、改善民生“阵地”上坚守初心、践行使命,为全市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赋能添彩。(撰稿: 赵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