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掉队”
“那天,我刚进门就看到了社区送来的‘礼物’,真的让人惊喜。”家住天丰小区的杨华璞告诉记者。杨华璞所说的“礼物”,是由崆峒区东关街道解放中路社区“联学小组”送来的一套主题教育学习用书。
“社区同志一直惦记着我,从来没把我当外人。现在,只要有空我就去社区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我这只落单的孤雁又回到了家。”提及来到崆峒的近况,杨华璞感慨不已。
解放中路社区位于平凉城东,辖区有居民小区18个,9509名居民近半数是外来流动人口。辖区215名党员中,60岁以上党员108人,流入党员1人。为了让党员不出小区就能找到党组织,就近就便开展学习教育,社区成立联学小组11个,深入小区院落举办“板凳课堂”,深入党员家中,为来崆做生意的流入党员、腿脚不便的退休老党员提供“上门送学”服务。
一座亭子、一张桌子、几张板凳,就是一个小课堂。党员们围坐一起,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聆听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声图书”,时而交流几句,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无味。“听原著、读原文、谈心得,这种接地气的学习方式,深受党员们喜爱。通过开展集中学习,现在主动来社区参加活动的党员多了,大家对社区的事情更上心了。”解放中路社区党委书记杨晓雯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崆峒区各村(社区)党组织针对流动党员动态难掌握、学习难落实、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让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掉队”。
摸排管理到位,确保“流动不流失”。主题教育启动之前,各村(社区)党组织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问、微信沟通、亲友联络等方式,对辖区内党员信息进行地毯式排查复核,对流出、流入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先后摸排流出党员96名、流入党员57名,精准掌握了流动党员流出(入)时间、工作单位、居住地址等关键信息,分类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台账。主题教育启动后,各村(社区)党组织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对接,建立健全了党组织与党员、党组织与党组织双向联系,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的“双联双管”机制,确保流动党员全覆盖、全过程参加主题教育。
理论学习到位,确保“流动不流学”。各村(社区)党组织坚持开展多形式送学助学交流活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就近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学习教育。通过快递邮寄、送学上门等方式,为每名流动党员送上主题教育学习资料。将主题教育与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一体推进,通过QQ群或微信群平台推送主题教育最新学习内容、有声书、工作动态等资料,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利用中秋国庆假期流动党员返乡时机,就近组织参加学习教育,集中开展“补课”,鼓励流动党员多学习、多感悟,推动主题教育落实落地。
联系互动到位,确保“离乡不离党”。各村(社区)党支部深化拓展“帮学”行动,结合“双报到”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居民小区开展学习指导,主动邀请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集中学习,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定期与流出党员进行互通电话、微信交流。利用流出党员在外务工范围广、获取信息速度快的优势,发动流出党员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服务群众、社会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为家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先后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引导流出党员牢记党员身份、带头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切实增强流出党员对崆峒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崆峒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主题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刘永贤表示,崆峒区将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发展紧密结合,针对流动党员实际情况,创新方法方式,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家”,激励引导流动党员“流而有为”,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