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法庭:两条“链”的有情对接
苹果采摘、销售的繁忙时节,正是果农们最乐和的时光。在这忙与乐的背后,凸显的是司法服务链与苹果产业链的有情而无缝的对接。
对两条“链”对接感受最深的,当数生产“静宁苹果”的果农们。他们对静宁法院人甘当“静宁果农”的保护伞,专设“苹果产业巡回法庭”、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至为满意和赞赏。“静宁果农”与“静宁苹果”紧密相连,都是称誉全国的品牌。为“静宁果农”遮风挡雨,就是为“静宁苹果”保驾护航。一条百亿元级的“静宁苹果”巨型产业链,需要强有力的司法服务链协同并融入。
静宁县人民法院在市中院的指导下,对内强化司法供给链,对外延伸司法服务链,组建了精干有力的“苹果法庭”团队,边探索,边总结,为全县果农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司法服务。同时,成立专业法官会议,统一涉果案件的裁判尺度,将维护果农的合法权益建立在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坚实基础上。
“苹果法庭”的法官与干警不负使命,他们背着国徽,迈开双腿,奔走于村户农家、果园树间,哪里有诉讼就出现在哪里,现场办案,就地开庭,做到案结事了、判毕人和。果农雷某紧忙拉运苹果,由于路面坎坷、狭窄,不小心将果农胡某果园的大量熟果撞落于地,造成不小损失。双方协商不通,胡某提起诉求。立案后,法官与干警送“法”上门,就在果园设“庭”。在国徽的辉映下,摆事实,讲法律,尽心予以调解,终致被告赔礼赔偿,原告知情知足,双方握手言和。原告得到维权体验,被告得到侵权教训,旁听、围观的乡亲们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果园开庭”,果树见证,成了“中国苹果之乡”一幅幅动人的风景画。
“苹果法庭”办案,传承了“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身为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首创的审判方式就是简化手续,不拘形式,巡回审理,就地决判,一切为着方便老百姓,不让群众承受诉累。他审理的最有名的案子,就是“刘巧儿”婚姻案。“苹果法庭”的法官与干警以马锡五为榜样,在巡回办案中,开拓了庭审“绿色通道”,适应不同当事人的不同情况,设置了“午间法庭”“车载法庭”“假日法庭”等灵活多样的法庭,就时,就近,就便,为双方当事人提供省时、省钱、省力的司法服务,确保“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果农与果商乃“利益共同体”,审理其间的矛盾纠纷,贵在“一碗水端平”。面对栽培、采摘、包装、储存、销售、物流等苹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苹果法庭”不分上游下游,不分内地外地,一律公平对待。特别是敬宾若主,让从事“静宁苹果”流通的外地客商,感受到静宁法院人依法促进合作共赢的公平心。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静宁苹果”今年3月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越洋过海,成为国内首个“登陆”南极的苹果。这其中:“静宁果农”做大做强苹果产业链,荣居“全国优质果品第一县”,功德无量;“苹果法庭”与静宁法院人做好做实司法服务链,为“静宁苹果”占据国内外市场注入强劲的司法力量,功不可没。
苹果+法庭,苹果产业链与司法服务链的交汇,展现的是乡村振兴与法治保障的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