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花家庭:黄土坡上的缅甸媳妇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齐荣)眼下,正是苹果园里秋施基肥的关键时期。在静宁县古城镇西湾村,果农王根花正在为果树施肥,为今年苹果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和家人一起劳作的“熟练工”,竟是从四五千里之外的缅甸北部远嫁而来的。“这一晃都过去了二十多年了。”提起与丈夫的相知、相遇,王根花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幸福。那年,十九岁的王根花曲眉丰颊,经过中间人的牵线搭桥,认识了同在云南昆明打工的赵会勤。虽然赵会勤比王根花大十一岁,但在逐渐接触中,王根花发现赵会勤老实可靠,赵会勤也被王根花的善良勇敢所打动。
然而两人的爱情之路并不是“一路绿灯”。“我们确定关系不久后,我就回家告诉了母亲,但她是不同意的,认为甘肃太远了。我也想着那就算了吧。”让王根花没有料到的是,在她回家二十多天后,竟然在家乡的街道上看见了赵会勤,他正在向乡亲打听自己的住处。“看到老赵让我哭笑不得。那年,雨水把我们那里的公路冲断了,没有汽车通行,我回家都走了10个小时。这种情况下,他竟然都追来了。”王根花再一次被赵会勤感动了。她的母亲也因这个中国小伙子的执着而被触动。不久后,在得到了来自家人的肯定和祝福后,王根花和赵会勤背起行囊,从高山雨林出发,经过五天五夜的辗转,把生活的根须牢牢地扎在了赵会勤的老家——这个叫西湾的村庄。
“光秃秃地,全是黄土。”这是王根花对西湾村的第一印象。她说,自己和老赵到西湾村时,正是苞谷成熟的时节,梯田里长着的苞谷在微风吹拂下频频点头,四周环绕着不长树的黄土山,老赵家的两间土房就在其中一面山坡上。村里来了新媳妇,让这里的村民兴奋不已,自己也被成群的孩子环绕着前行。“结婚时,老赵的一个侄儿放了一挂鞭炮,嫂子做了米饭,炒了一锅粉条,一家子人围着炕桌吃了我们的酒席。”王根花说。
婚后的生活简单而幸福。对王根花而言,尽管因从小生长环境的不同会有种种不适应,但都被智慧勤劳的公婆一一化解。“第一年,我吃不习惯面食,便不好好吃饭,公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家里经济非常拮据,但他们仍想尽办法在集市上买来了大米。公公还怕我待在家心急,在赶集的时候去借钱买了台电视机……”在家人无私的付出和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中,王根花倍感温暖。她暗下决心,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改变家里贫困的面貌,让公婆过上好日子。婚后第二年,小两口就外出打工,他们当过建筑小工,摘过棉花……
2006年,正好赶上乡里推广苹果种植,王根花家便率先栽种了一亩果树。2007年,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王根花就专心待在家里务农,照顾孩子和公婆。2013年,王根花家的果树第一次挂果,一亩地就收入了2500元,相当于种植4亩地的小麦。这让王根花尝到了种植苹果的甜头,她便一心扑在了果园里。“想让苹果好看、好吃又高产,就得学习果园管理。”起初,王根花一边看书一边实践着如何剪枝、疏花、疏果、定果、套袋。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王根花便加入了县上最大的一家果业合作社,结交了种植专家,参加果树管理培训班,到各地观摩学习交流……一年时间,王根花逐渐能分清树势,依树“定”法,果树管理技术越来越精,修剪、拉枝、水肥土管理、病虫害防治样样在行。
以知为瓦,以行搭桥。2016年,王根花和丈夫赵会勤带头把自家3亩多进入盛果期的果树全部锯掉,嫁接成“全片红”易上色的新品种。2017年,他们又借鉴现代果业发展模式,选出家里最好的2亩地进行建园,使果园一举实现了小型机械化操作。从此,全村果农对优质品种才逐渐有了意识,陆续对自家果树进行嫁接改良。
如今,王根花家的果品收入逐年攀升,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几年间,换了新房子、添了新家具、买了“宏光”汽车,彻底摘掉了“穷帽子”。“我这个儿媳妇,可是世上难找。”在王根花的婆婆看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是儿媳妇照顾着这一大家子,成为家里的主心骨。
从遥远的异国缅甸母亲眼中的“阿花”,到静宁县西湾村老赵家的儿媳妇“根花”,再到全县果农眼中的“王老师”,漫长岁月里,一个弱女子为爱出发,扎根黄土高坡,用心用情书写着自己的生命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铺就脱贫致富之路。
“我相信明天会更好。”王根花目光坚定地说。
上一篇: 秋来育苗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