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变“大田” “粮田”变“良田”
2023年入秋以来,在崆峒区广袤田野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脸上。
在崆峒区草峰镇赵家村一处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收割机、拖拉机整装待发。“我们正在给机器做保养,抓紧时间进行收割,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崆峒区春来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何继常说。
在草峰镇明星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600多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田已经成熟,一株株饱满的玉米、一簇簇黄澄澄的大豆,在微风轻抚下,沙沙作响。收割机、运粮车来回穿梭在田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镇,与不少地方一样,草峰镇曾经也面临着耕地碎片零星、生产组织分割、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这里地块零碎,最大田块只有2亩,小的半亩不到,田间落差达1.5米,无法机械化种植,加上青壮年人口流失,存在严重抛荒现象。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为了破解田块零碎、抛荒等问题,当地鼓励有管理能力、有技术水平的农民承包零散耕地,集中流转、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重点扶持。同时,创新采用“党组织牵头+市场主体经营”的新模式,开展专业化合作社经营为主要内容的集成改革,形成了“党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乡村创新组织形式,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将分散经营的农地组织起来统一进行托管种植,这种方式,既保障了村民土地收益,又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科学的种植模式也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草峰镇余寨村党支部书记赵晓黎介绍到。
近年来,崆峒区以村为单位,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专业化合作社经营模式,从2021年到2023年,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1万亩。“小田”变“大田”的改造,推动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真正让“粮田”变成“良田”。(董杰 杨世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